布克(W.F.Book)与诺维尔(L.Norvell)让两组大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正确性来做练习,连续进行75次,每次30秒,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乙组不知,自第51次开始,两组条件对换,结果前50次甲组成绩比乙组好,后25次甲组成绩变坏了,乙组成绩明显上升(见图)。
①试解释甲、乙两组的成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②这个实验结果对我们日常教学有何启示?
(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试误说的基本规律包括: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题干中甲乙两组的成绩之所以发现变化是因为受反馈的影响造成的。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乙组不知,结果前50次试验结果甲组成绩比乙组好,因为甲组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的反馈意见会加强甲组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从而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练习结果,因此成绩比乙组好。后25次试验因为条件对换,甲组由于练习之后未获得反馈,所以影响了练习成果,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因此成绩变坏了。而乙组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练习结果,因而成绩明显上升。
(2)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有:
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会产生激励作用。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
②教师在评价理念上应注意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等级评定,会抑制学生参加竞争的欲望,经常选择一些不太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而且即使获得成功,由于任务太简单,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乐趣,成功的体验少。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评定的结果,也会抑制学生的内在动机。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