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因为完成作业困难而产生厌学情绪,请你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耍点“小心机”,不直接呈现给学生学习内容,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心中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强烈欲望,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动机。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的时候可以将简单的条干,改编为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解题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对于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的最佳动机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有意识地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特别难的任务,教师可以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则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一方面要遵循鼓励为主,适当惩罚的原则,多看到学生表现的积极面,给学生正面信息,例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多给学生正向反馈,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奖惩,有时候适当负面信息或者惩罚对于有些学生能起到激将作用,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学习动机往往还受到学习结果的影响,实际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因作业的难度过大,产生是不是自己的智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敏锐洞察学生的结果归因,引导学生正确地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