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具有30年教龄的老师在一次教研中这样表述:“现在学生不好教,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说学生不好教是因为学生不听话,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现在和过去的学生。你觉得这种说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现在和过去的学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观点,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首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而不是简单的听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进行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的主体,不能要求学生完全听从于教师。
最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中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学生来说,不能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