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节科学课上,老师正拿着一只蚯蚓讲解相关知识,一位学生突然问蚯蚓是什么味道,老师抱歉地说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尝过。这位学生接着问可不可以尝尝,老师说当然可以,学生又问尝了能否加分,老师告诉他当然能。于是,这位学生把蚯蚓洗干净尝了一口,并把蚯蚓的味道讲给大家听,引起同学们一片惊叹。
认真分析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观点正确,立论清晰,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论述流畅。
(2)紧密结合报考岗位特点,准确传达自己对材料主旨和工作愿景的思考。
好奇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的园丁,但是教育的来源却不仅限于讲台上的老师。大自然中、生活中可能处处都有我们的老师,他们时不时就会用生动的方式教会学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好奇心也是我们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驱动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正是探索精神,而创新更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奇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炬,终究会带领我们找到光明。如果没有牛顿的好奇,不会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好奇,不会有“日心说”的发现。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是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所以教师需要细心呵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阶段是无忧无虑的阶段,学生可以用最真实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可以毫无顾虑地提出自己好奇的问题。学生们有充沛的精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本的知识。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多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却是无限的;求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好奇心却可以终生相伴,一直引领着他们去发现、去实践。教师如果粗暴地拒绝了学生好奇的请求,看起来好像是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探索精神的萌芽,无形中就把学生往唯分数论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失去好奇心,我们的学生会变得更机械且千篇一律。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需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很多成功都源自一个好奇的火花,一次思维的天马行空。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按照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更需要以启蒙者、引导者的角色来武装自己。这可能看起来对学生短期内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但实际上恰恰给学生注入了更强大的内驱力,让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
好奇心是宝贵的品质,是创新精神的萌芽。作为教师,我们要细心地去呵护学生们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在好奇心的带领下去探索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