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如何将“自主学习”落实到课堂中。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学行为均围绕教师进行,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确定学习伙伴。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自主参与评价。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会评价,自主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及教学情景,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