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教20多年来,我在校内外多次观摩听课。近年来,我发现,有些经过教研组集体合力打磨的课,展示时总感觉太天真,作秀太明显;也有一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却受到学生的冷遇,台上教师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与教师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有关,所以教师备课不应只是备课本,更要关注学生学情,并由此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1)教师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5分)
(2)教师备课应该树立什么理念?(5分)
(3)教师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5分)
(1)① 教师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教师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备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保证。
(2)新课标下的教师备课应具备四个方面的新理念:
① 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材料中,有些经过教研组集体合力打磨的课,展示时总感觉太天真,作秀太明显。并没有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② 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材料中,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却受到学生的冷遇,台上教师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这并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
③ 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材料中,一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却受到学生的冷遇,台上教师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现象就有可能是老师备课时忽略了与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产生兴趣。
④ 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材料中,教师备课不应只是备课本,更要关注学生学情,并由此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备课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
(3)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① 钻研教材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本学科的目的与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要钻研教科书,能够熟悉掌握课本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及课本的前后联系;广泛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选取合适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
② 了解学生。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③ 设计教法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类型与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相应地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通过撰写教案,可以让材料中提到的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什么和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