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实际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用教育理论的有关知识逐条分析此材料。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结束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解决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并且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材料中教师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过于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价值,并且要有的一定的难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材料中教师随意的提出一个问题,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比如,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小组合作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可以定期的更换发言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材料中教师仅简单的将前后桌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并没有考虑到小组内的合作分工,也没有体现出考虑学生的特长,发言人也仅限于固定的学生,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都有发言的机会。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组织者和掌控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确保小组合作能够有效、有序的开展。材料中教师放任学生自己探讨,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启发,也没有活跃整个合作过程,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而不是一两分钟之后,就直接喊“停”。
(5)学生的发言要有代表性,是整个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材料中“我觉得……”,“我认为……”过于的自我主义,没有体现出合作的意识,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目的,改变教师垄断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流于程序的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的进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