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下午的班队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刘老师的做法遵循了以下德育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多种开端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材料中刘老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献爱心”的认识,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刘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应该帮助他人、献爱心的认识,在活动中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提高。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材料中,当学生们听到献爱心的倡议时,一片议论。但是经过下午观看纪录片和学生讨论,都能够改正认识,认为应该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了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解析:第一:找到相应理论;第二:将题目涉及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并完整论述;第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