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老师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 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缘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做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
(1)从教育学角度分析,①新课程观要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材料中,班主任老师因为小伟干扰课堂就把他推出教室,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以一种强势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②德育原则上要求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中,班主任在课堂上将小伟推出门找家长的行为没有尊重小伟,没有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没有提出合理的要求。③德育原则上要求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材料中,小伟干扰课堂,不做作业,班主任没有对小伟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因势利导,而是采用了不让上课 ,推出门的不当方式。因此,校长的处理方式是恰当的。
具体而言,班主任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是一种朋友关系;应该尊重并爱护学生,在尊重与爱的前提下对小伟提出具体的、严格的要求;对小伟出现的问题应该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如可以让小伟同学担当一定的职务,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中来,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小伟同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青少年,小伟最需要的是尊重以及归属感与爱。尊重需要是指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归属感与爱是指人们总是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信赖,总是希望归属于一个集体或团体,成为其中一员。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无疑会破坏小伟的学习动机,因其在学校接受到的均是不愉快的刺激,这样他就会形成“上学是痛苦”的这样一个心结。而校长的做法充分表现出其作为成人对小伟同学的尊重与爱,而把小伟送回教室,这是认识到小伟有归属于班级的需要。此外,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校长的示范作用对于小伟日后的行为有着积极意义,而老师的“厉声”“推出教室”等暴力行为,对于小伟日后的行为起着消极影响。
具体而言,小伟上课说话、无理取闹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班主任在课上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做法使小伟的行为产生消退。若小伟的小动作影响了其他同学,则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小伟互动,满足他想要被注意的心理,课后再与其进行沟通。通过班主任与其的沟通,小伟同学应该认识到,得到尊重与关注并不应该靠搞破坏,而是通过正面的、积极的表现来获得。
(3)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相关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 违反了不得变相体罚的规定。
具体而言,班主任应该遵守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小伟对自己的行为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行为想法出现时,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小伟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接受教育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所以要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通过学习来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