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师在新同学见面会上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说说迟到的问题。一般来说,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谁不想早一点到校呢?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谁不想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呢?但人们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可能迟到,现在我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本学期打算迟到30次的请举手。”全班无一人举手。“打算迟到20次的请举手。”全班还是无人举手。“打算迟到10次的请举手。”仍无人举手。“打算迟到5次的请举手。”全班只有一人举手。老师说:“非常好,看来我们班本学期迟到的同学并不多,最多的才5次,而且仅仅是打算,很可能达不到5次,即使达到或超过5次也没有关系,只要大家对于时间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行了。”老师承诺:“本学期结束,如果全班无一人迟到超过5次,我给大家唱两首歌。”“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学期结束时,全班仅有2位同学迟到3次,5位同学迟到一次。在期末家长会上老师唱了两首歌,虽然唱得并不是特别好,但家长和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案例中这位老师的教育艺术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请从三个方面谈谈并阐明理由。
结合材料,案例中这位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德育的角度来看,这位老师贯彻了疏导原则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案例中,老师先从迟到行为的坏处入手,通过讲解道理让学生从认识上意识到迟到是错误的行为,再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说明老师采取了疏导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案例中,老师没有直接制定规则,而是对学生进行意见征求,既控制了班级迟到的人数和次数,提出了要求,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考虑到学生会有迟到的可能性,这说明老师采取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学生观的要求。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看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案例中,老师对于迟到的问题,并没有对迟到的学生采取严厉的惩罚,而是认为学生的迟到行为是可以减少的,这是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发展的潜能。
(2)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案例中,教师用举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可能迟到的次数,这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习惯,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综上所述,该教师在处理迟到的问题时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并贯彻了疏导原则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