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蔡老师播放《机器总动员》片段“机器人与磁铁”,让学生明白磁铁之所以喜欢机器人瓦力是因为瓦力是铁做的。第一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回形针,铁钉,铁筷子”,“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卡纸,棉布,木片,橡皮筋”,蔡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引铁材料做成的物体。
第二个实验主题是识别“铁家族成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同样是硬币,却有着能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差别,进而得出: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质硬币。第三个实验中,学会通过铁质教具“芭蕾舞者”的演示得知:磁铁隔着纸也能吸引铁制品。随后蔡老师分发木片,布片,塑料等不同材质是隔板及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磁铁可以隔物吸铁,且与磁铁的大小有关。
蔡老师紧接着指出:“磁铁被固体隔着能吸铁,被液体隔着呢?”学生利用水、牛奶等液体进行第四个实验,验证磁铁可以隔物吸铁的结论。
结合案例,分析蔡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9分)
结合材料,材料中蔡老师是运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
(1)该教师充分使用感性概括。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材料中,蔡老师通过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片断,让学生对磁吸引铁的主题知识有了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印象。
(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材料中,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充分运用正例来体现磁铁的特征,然后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体现了其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概括出磁铁的共同规律。
(3)正确运用变式。材料中,蔡老师通过变化固体物体的类型如木片、布片和塑料,也变化液体物体如水和牛奶,体现了其正确运用变式,更好的突出磁铁可以隔物吸铁的结论。
(4)科学地进行比较。材料中,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磁铁识别铁家族成员的原理。
(5)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材料中,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综上所述,该教师一方面创造环境,正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