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楠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经常协助老师检查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最近,同学们新学习了一首古诗。老师要求大家利用课外时间把它背熟,并安排小楠负责检查和及时反馈背诵情况,小楠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认真准备,背得磕磕巴巴,在多次提示后才勉强背出来;有些同学记忆力非常好,仅读几遍,就能够顺利地背出来,但忘记得也很快;还有些同学先学习这首诗的基本意思,在理解这首诗创作时的作者境遇和历史背景之后,不仅背得很流利、声情并茂,而且记忆深刻,就像知识在脑子里“生了根”。
(1)结合材料,谈谈记忆品质的类型。
(2)记忆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记忆规律?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首先,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材料中有些同学记忆力非常好,仅读几遍,就能够顺利地背出来,这是敏捷性好的表现。
其次,持久性指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材料中有的同学仅读几遍,就能够顺利地背出来,但忘记得也很快,说明其持久性差。
再次,准确性指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材料中有些同学先学习这首诗的基本意思,在理解这首诗创作时的作者境遇和历史背景之后,不仅背得很流利、声情并茂,而且记忆深刻,就像知识在脑子里“生了根”说明其记忆的准确性好。
最后,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2)记忆过程包括的环节有: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首先,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其次,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最后,回忆与再认。回忆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3)
1.教学中识记和保持的组织
(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
(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7)运用尝试重现。
2.提高回忆的效果
(1)利用联想。
(2)运用推理。
(3)正确组织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②复习要多样化。③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4)适当超额学习。
(5)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
(6)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