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知道人才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要有创新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阐述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及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个体。
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包括:
(1)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不同意见,给予学习活动较多的自由,容许学生自行探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正如材料中钱学森所言:“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说明今天的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和氛围的营造上都缺乏一种创新,今天所谓的人才是来源于生产流水线似的教育,这种样版式的机器生产,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自然就失去了创新思维,何来发明创造。
(2)个性
创造性和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一般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为: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材料中指出:今天的学校冒不出人才,培养不出人才,而不是缺乏人才。说明今天的教育存在问题,一味追求教育的共性化发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谈何发展?更有老师对学生的幻想、好奇、幽默感采取一味打压的态度,不能这样想象,要按教材来;不能提出质疑,老师说得都是对的。长此以往,学生无个性、无创造力。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容忍学生的质疑、想象,不能用“一言堂”的态度,以教师为中心。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学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多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共同培养能动手、敢动手、想创新的人才。
培养有创造力的个体: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给予接纳。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综上所述,这些培养创造力的措施,都需要在学校层面上进行教育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实现新时代下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学校的整体转变也需要教师的尽心尽力,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不是一件雕塑品,需要的不是雕刻,而是让学生动手雕刻自己,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