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更有温度,A区在实施教育惩戒上逐渐形成了以“小惩大诫、以趣施惩”的地区风尚。
L小学的唐老师从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制定了班级公约,设计了不同的惩戒方法:“对缺乏耐心的孩子罚拼拼图,对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罚跑步,打架的孩子要给对方画一幅肖像画,写出对方的三个优点……”
M中学的宋老师,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从班规、校规允许的处罚中自主选择一种方式接受惩戒。她说:“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是较波动敏感的,有的学生心理脆弱不能接受批评,有的学生能在鞭策和批评声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惩戒方式。”
N小学教师在选择惩戒措施时采用了更有温度的方法。有同学喜欢带诸如指尖陀螺、水晶砂之类的危险玩具到学校玩,老师就要求学生将玩具做成危险玩具标本放在班级文化柜中,用以警示其他同学;有孩子多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就任命他为“纪律班长”,让他带头管纪律。
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简要谈谈教师如何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要讲究艺术:
(1)惩戒要以爱心为前提。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缺少关爱之情、扶助之心。
(2)惩戒要坚持因材施教。惩戒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在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做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材料中提到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可以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美文等等。
(3)惩戒要有分寸,合理合法。合理就是惩戒有因,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合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权。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
(4)惩戒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批评,回去后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羞辱,反而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抱着爱学生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5)要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惩戒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良性刺激”,应注意三点:一是情境与学生所犯的错事相结合。例如,对字迹潦草的学生,设计“临帖”的情境,而对打架伤人的学生,设计“送伤者上医院”的情境。二是情境中应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内心适当的矛盾冲突的环节,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愧疚之情,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警示和教育。三是在惩戒情境中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只实施惩戒而不进行引导,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把握“度”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