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和厌学情绪等现象。假如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您会如何应对?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
学习需要。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通过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不容易产生无力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
情境。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气平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