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位教师《春晓》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就诗的意境、写作手法、用词等方面进行提问。
学生甲:既然“不觉晓”了,为什么还能“闻啼鸟”呢?
教师:这写的是清晨睡眠的情景。
学生乙:那么怎知“夜来风雨声”呢?这里写的不妥当。
教师:作者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春晓》流传至今,哪有错的道理?
学生众:笑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