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在一节自然科学课上,吴老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喝到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水是白色的!”还有的学生说:“大海是蓝色的,所以水是蓝色的!”也有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对老师说:“我去过漓江,那里的水是碧绿色的!”“我去过九赛沟,那里的水也是绿色的!”紧接着,吴老师拿出一杯牛奶和一杯白开水,又问道:“水和牛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陷入了沉思,都知道牛奶也是白色的,那么水也是白色吗!课堂上立刻安静了下米,一些学生在下面悄悄讨论,吴老师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学生:“在常温和常压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它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我们看到大海河流、湖泊的颜色不同,是因为太阳光照射、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等原因导致的。”学生们听了描述后,也终于明白了生活中水的真正颜色。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评析吴些 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错误概念转变的。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可以通过揭示、洞察学生原有概念——认知冲突——交流讨论——形成新的概念这一过程,实现错误概念的转变。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新的知识经验才能解决的新现象,然而这些新的经验往往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相悖,面对新、旧经验的不一致,学习者感到一种冲突,为了解决冲突,他们可能会对已有的观点进行调整、改造、重建,以适应新的情境。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者形成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构建不是被动进行的,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源以供其进行逻辑分析。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错误概念转变需要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材料中,吴老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喝到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们回答水有白色、蓝色、绿色等,通过问题揭示和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错误概念转变需要引发认知冲突。材料中,吴老师拿出一杯牛奶和一杯白开水,继续提问“水和牛奶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们陷入思考,引发其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原有的概念存在问题,激发其求知欲。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错误概念转变需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者形成新的概念。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且交流讨论之后,吴老师告诉学生们水的颜色和不同颜色成因,让学生们明白了生活中水的真正颜色,形成了新的正确概念,实现了错误概念的转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吴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可以通过揭示、洞察学生原有概念——认知冲突——交流讨论——形成新的概念这一过程,实现错误概念的转变。

解析:第一,分析吴老师的教育行为;第二,针对错误概念转变,查找对应知识点;第三,结合材料论述。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