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暴力以及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一桩桩事件触目惊心,严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稳定。请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避免校园暴力以及欺凌事件的发生。
避免校园暴力以及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主体进行分析:
(1)班主任层面:①与学生讨论暴力事件。一方面可以端正、提高他们对暴力事件的认识,营造反暴力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对事件的认识和校内类似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做好针对性的教育工作。②召开主题班会。特别要在暴力事件的当事人所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内容可以有三项: 一是暴力事件的发生经过、处理态度、处理方式、处理意见、处理结果等,尤其要表明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严肃处理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学校不会容忍任何暴力事件的立场;二是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谈对事件的认识;三是进行价值澄清教育,因为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同学实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将这种暴力行为作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种能力。如果暴力事件的当事人来自不同班级,可以集中召开主题班会;③利用升旗仪式、学生集会、早会课等,向学生说明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的经过、处理结果、学校的态度,并教育学生面对同学间的矛盾、误解、挫折和霸凌时应该采取的处理办法;④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给孩子们讲述校园霸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学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除此之外,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在班级中选一些思想表现好、有正义感的学生,成立监督小组,让他们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跟教师汇报,将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的做法对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⑤教师及家长要完善学生品格教育。把脉校园霸凌事件,人们不难发现涉事孩子存在的心理缺陷与素质短板,比如无视他人尊严,缺乏怜悯之心,以拳头摆平事端,甚至拿倚强凌弱取乐等。遏制校园霸凌,应当矫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完善对其的品格培养,强化对敬畏生命、同情弱者、遵章守纪、以理服人等方面的正面教育和引导。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施以循循善诱或以案说法等情理教育,更需家长崇尚善举、远离暴力家庭教育的同向而行。⑥教师要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学校及社会层面:①学校:治理校园霸凌需要学校发挥主体作用,这是必需的,学校是担当学校安宁、和谐秩序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制定完善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的制度、措施,建立校园霸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霸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服务等。②治理校园霸凌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联合部队”。这支联合部队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家长部队,孩子在学校欺负人,家长是责任担当人,对于霸凌者的家长,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学会教育孩子,让孩子走出暴力阴影,家长部队直接关系到霸凌者能否转化态度。二是社会司法部队,在校园设立校园警察,一方面对校园霸凌现象形成震慑;另一方面及时制止校园霸凌现象;同时要建立司法教育强化培训班,对霸凌者进行强制教育。三是铲除社会暴力的文化部队。校园霸凌诞生的土壤为社会暴力文化,如暴力影视暴力文化,游戏暴力文化,暴力文学等,应该建立一支铲除校园中的社会暴力文化的部队,对于进入校园的含有暴力文化的影视、游戏、视频、文字等进行清除,铲除校园霸凌诞生的土壤。校园霸凌现象诞生于家庭和社会,危害于学校,治理这种现象,必须从学校开始顺藤摸根,铲除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