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在讲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说道:“贵族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穷人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还未说完,学生李某举起了手。
张老师:“李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李某:“老师,我觉得你对这句诗的解释有不合理的地方。”
张老师:“为什么?”
李某:“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
李某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同学们反而静静看着张老师,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说道:“同学们,从气候特点上分析,李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做出科学的解释,这节课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下课后,张老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多数与自己在课上的说法一样,但查字典后又发现,“臭”的读音也读作“嗅”,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张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有的学生说查到的资料与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了,每次把剩下的都倒在了茅坑里……张老师在听完同学们的答案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上次李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在此处应读‘嗅’,意思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冻饿致死的尸骨,李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阅读上述案例,回答相关问题。(15分)
(1)张老师遵循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2)结合案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9分)
(1)张老师遵循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案例中,张老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慌乱,而是将其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他自己通过搜索资料得到答案后,在第二节课上也没有直接公布,而是鼓励学生先说他们的探索结果,最后给予学生解答。此过程中张老师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中,张老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去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案例中,张老师向学生要答案,集思广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如案例中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
⑤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方法。
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案例中,张老师结合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