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要点】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练习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答案:A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答案:D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答案:A
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答案:C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答案:B
7.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答案:A
8.()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和谐
C.民主
D.消极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