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要点】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此外,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扰。近几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练习题】
1.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答案:C
2.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答案:D
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理性的惧怕
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的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答案:C
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
A.泛化恐怖症
B.单纯恐怖症
C.广场恐怖症
D.社交恐怖症
答案:B
5.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答案:B
6.汪娟最近有一个毛病,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她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她可能出现了(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C
7.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 )
A.强迫症
B.抑郁症
C.焦虑症
D.恐怖症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