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楚“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概念界定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性格、生活、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的学生。 “问题学生”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概念,它是教师在对待班级管理问题时的一种习惯用语。“问题学生”还有很多种说法,如“差生”、“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个别生”等多种。实际上,“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带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二)学生日常“问题”分类
所谓“问题”,也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较为严重疾病、需要通过医疗手段才能完全治愈的意思,这里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并不是天生顽愚。
具体来说,可以将学生日常表现出来的问题分为三类: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处世问题三类:
常见的学习问题有厌学、逃学、扰乱课堂、顶撞老师等;常见的生活问题有理染怪异头发、追求怪异穿戴、讲究玩乐、自私自利等;常见的处世问题有说谎、逆反、打架、早恋、赌博、偷窃、沉迷网吧、讹诈钱财、离家出走、盲目追星等。
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学生观
(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1.要树立全民发展的观点
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校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而努力。
2.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
“相信能的人就会赢”(爱迪生),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就会有多大。
(二)确立新的教育观
1.育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老师,如果不能够将学生作为你的一切,就无法深入教育教学工作,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失败的教育者。
2.思想情感也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是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名言,这当然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在历史进程中的确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当老师将发自内心的情感,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学生感受到,那么情感也变成了一种力量——帮助你俘获学生的内心,协助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page]
(三)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1.学生不是碗,教师不是缸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传统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阻碍着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
2.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孩子,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国家总督学柳斌)的确如此,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3.教育的捷径——发展强势智能
对教师来说,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
三、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普遍“撒网”,重点“捕捞”
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处于任何一个群体的学生都有其特殊的“烙印”,这个烙印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比如,同属小学的学生,对缺乏对整体世界的认识,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但是,动手能力不足等。又如,本班的男生有共同的特点,喜欢踢足球或者打篮球,而女生喜欢读书等。这就需要抓住学生年龄段的整体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而这类学生易于管理。
一些学生,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成为孤立的个体。对于这种较为特殊的学生,需要我们从各个侧面对其进行了解,比如同学、家长、好友,了解其兴趣爱好,逐步深入其内心,了解其真实的想法,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基础。此后,多对学生进行关注,适时进行鼓励、赞扬,帮助其摘掉“问题”的帽子。
(二)结合“内因”与“外因”,洞悉问题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学生,出现的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出现的原因,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page]
任何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种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内外原因。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全面深入地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原因、出现的情境和动机,以发展的学生观分析问题行为的特点和性质,保护学生发展的可能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