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发布时间:2020-04-08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S)后有反应(R),比如经典条件作用狗就是由于肉这个刺激物导致分泌唾液。

  操作性行为是先有反应(R)后有刺激(S),比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小老鼠先有按压杠杆的行为,后有食丸刺激物。这两个也刚好帮助大家去区分一下操作性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区别。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规律:

  (1)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如,父母告诉你,今天好好写作业就让你看动画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如,父母告诉你,今天好好写作业就撤销不让你看动画片这一禁令。

  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效应),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都属于正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条件作用的类型)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如看见路上的垃圾,绕路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而暂时离开。(简单概括为:见了就跑)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如,下班回家知道那条路有垃圾,直接绕道而行。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简单概括为:未见就跑)

  (3)消退(不理不睬)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上课爱捣乱,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不用理睬,最后就会减少他的捣乱行为。

  (4)惩罚(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