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
2.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环境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该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那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种的概念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之后设疑:马和驴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那么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不是,因为骡不可育)
老师引出: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多媒体展示两个池塘中的鲤鱼,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形成两个种群呢?(可能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者其他地理上的障碍,使得每一个物种总是被分成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
顺势引出: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过渡:我们学习了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隔离在物种形成中有什么作用呢?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3种地雀,让同学观察他们的外形差异(它们的喙差别很大)并且他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分组讨论: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级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产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不会。因为个体之间会有基因的交流)
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组织学生回顾导入:为什么说桦尺蠖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它们仍然可以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观察这两个种群的雌雄个体是否可以相互交配,并且可产生可育后代)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作业:你听说过狮虎兽或虎狮兽吗?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