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7-08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3课的内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次课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还需要教师化难为易,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和点拨学生,从而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难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的情况,因此我尽可能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叙述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后,进入今天学习的主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入手,并结合本课的主体内容,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我会请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北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接着出示《史记》与《汉书》中有关西汉早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四段材料,提出以下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产生了什么后果?西汉政府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讲解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后,我会介绍唐朝中期,边地战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与财政大权。接着,学生观察《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并思考节度使权力膨胀会造成什么后果?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又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补充和总结。

  对于北宋政治的学习,我会先介绍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然后出示《北宋文官出行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异。

  最后我介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全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权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机关的限制。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另外一对矛盾。

  我会引导学生了解秦汉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我会进一步介绍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在讲述唐朝三省六部制之前,我会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掌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名称逐渐出现,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起来,形成三省六部制。

  学生观察分析三省六部结构图,我介绍三省的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决策和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唐朝时三省长官和谏官都是宰相,他们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我会讲解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外,在中央还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权的各项措施。结合李沆“报忧不报喜”的故事,思考此时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我会介绍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书省派生出来的。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把中书省的结构应用于地方行政区,就是行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在这一部分我会介绍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

  随后我会介绍隋以后,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等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答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让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得到结果,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印象。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答案,再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总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

  作业:自主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