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大多数地区会重点考察一些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但有些地区也会从相关心理学实验入手,考察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较为简单,只要能将实验和现象对应起来即可。
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心理学实验考察相对来说较少,也较为简单,只需了解该实验与哪一知识点相关即可。比较常考的实验有视崖实验、心理旋转实验、错觉实验等。
1.视崖实验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该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2.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谢巴德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进行。实验所用材料如右图所示,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B为立体对,C为镜象对。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纪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1)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这一实验证明了:(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3)实验验证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3.错觉实验
在错觉实验中有很多著名的实验,常见的有波根多夫错觉、左氏错觉、冯特错觉等。
(1)方向错觉。如(a)所示,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了,这是波根多夫错觉;如图(b)所示,本来是平行的直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上去不平行了,这是左氏错觉。
(2)线条弯曲错觉。如图(c)(d)所示,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一个使中间显得宽而两端狭窄,另一个使中间显得狭窄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他们分别是黑林错觉和冯特错觉。

例题:
1.著名的"视崖实验"研究的是( )。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2.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__________。
【答案】可操作性。解析:谢巴德及同事开展的"心理旋转"研究证明了:(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3)实验验证了表象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