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位——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在1903年写了《教育学心理学》,此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学习理论——试误说(联结说)
(一)实验:饿猫开笼取食实验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之内,笼门紧闭,笼外放着一条新鲜美味的鱼,笼子内有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打开。开始时饿猫无法打开笼子,只是在里面乱撞,偶然间碰到了机关便打开笼子吃到了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就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就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联结说或试误说。
(二)学习曲线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示个体学习的过程,即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三)三大学习规律及教学启示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相应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不能生病上课,不能饿肚子上课,应该做好生理的准备;在上课前,应该提示学生进行预习;平时考试不可以搞突袭等。这启示教师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的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紧跟着大量的练习题,并且及时告诉学生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学生就能熟练掌握勾股定理。这启示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和操作。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或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削弱学习者在头脑当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比如,饿猫开笼取得的是食物,是正性反馈,这就会巩固饿猫开笼的行为,如果饿猫开笼得到的是电击,那么它以后开笼的行为便会减少。所以,效果律会直接影响行为在未来出现的概率,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这启示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
(四)桑代克理论贡献及缺陷
(1)贡献: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2)缺陷:桑代克理论将人类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
(一)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二)理论观点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也就是说才会产生学习迁移。
(三)理论缺陷
1.认为在两种没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学习过程中,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的态度。
2.学习上因有共同成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迁移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一为前摄抑制,即原先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另一种是倒摄抑制,即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而且当两种学习材料相似成分越多,则干扰的影响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