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1-05-27

  在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呆在父母的身边、家人的身边,单纯的生活着。远离社会的嘈杂和侵染,只是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每天考虑着如何抓住一只小虫,如何让妈妈多买点零食点心。这个时候的我们都只是还没有涉世,只考虑自身各方面需求的“自然人”。

  然而,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我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社会规则、规范。也就开始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发展。德育过程就是促进我们不断转变的过程。那我们每个人的品德到底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的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经典的“汉斯偷药”的故事,说汉斯的妻子生病了,但是没有钱买药的汉斯希望可以和药店老板施舍给药或赊账买药。但是老板都拒绝了,几天后汉斯晚上路过药店,发现没锁门,问儿童如果他是汉斯,此时是偷药还是不偷药?原因是什么?根据儿童的原因得出了品德发展变化分成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年龄一般是九岁以前,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在考虑偷或者不偷的依据是是否可以避免惩罚。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则是只关心做法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利益。

  比如不喜欢吃青菜的小明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把青菜偷偷扔到地上,踢到小朋友的脚下就是为了避免被说,避免惩罚。此时小明就是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年龄一般是九岁到16岁,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大家的看法和已经,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许。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则是出现了法律意识,开始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社会要求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两个阶段为什么叫做习俗水平呢?因为不光9-16岁的儿童处于这两个阶段,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处于这两个阶段。

  最后一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了,年龄是16岁以上的。这个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的儿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考虑的比较高层次了。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儿童在考虑问题时认为我们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是认为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更改。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是所有阶段中最高的阶段,主要在思考问题时人类的普遍道义是高于一切的。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这个部分更多的会出现客观题的考察,总是给一个实际的例子然后来区分这个儿童处于哪一水平、阶段。有事也会直接让考生简述或论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所以要做主客观题型的准备。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