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实质上是一种“形式”的迁移,不是具体内容的迁移,因此沃尔夫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形式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迁移,而学生具体学习的内容则无关紧要,据此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就是能力上的迁移,而且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产生的。
二、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桑代克据此认为形式训练说的关于迁移是能力上的迁移实质上是错误的,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条件,就是两种学习之间需要有共同的内容。伍德沃斯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要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迁移就会产生,因此相同要素说也称共同成分说。
三、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
1908年,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贾德认为,之所以两组学生在相同情境下打靶成绩不尽相同,是因为未习得折射原理的学生没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普遍原理。贾德认为,学习迁移的实质,应当是学习者概括出了两个学习之间中普遍存在的原理,是原理上的迁移。换言之,他认为,如果学习者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对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四、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通过“小鸡啄米”的实验提出。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迁移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二是个体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迁移最终能否产生,要看个体是否能够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整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