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未知的事物。比如:早晨起来下雨了,你会想昨天可能下雨了。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反映,或是同类事物之类的相互关系的。
(二)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
(1)直观动作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具体的,这种思维主要体现在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如:小孩子在算1+1=2的时候,通常会通过数手指和掰小棒的方式来进行。
(2)具体形象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指的是之前见过的东西,不在你面前但会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孩在进行思维的时候必须借助于表象来进行,也就是必须要借助于具体事物来进行思维。如:放学了,小孩要思考走哪一段路回家比较近,前提是他之前走过这些路,这时候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路径的表象进行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中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不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去进行思维,可以直接根据概念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1)直觉思维:没有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如:我们经常说到的第六感;阿基米德的“王冠之谜”,顿悟、灵感等。
(2)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如:寻找最优解。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并且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如: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简单来理解,就是用旧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简单来理解就是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