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在教育理论中有哪些考点?
第一、《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第二、《论语》孔子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体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通过“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3、教学原则在课堂中如何应用?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另外,进行启发性教学时,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 “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如在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册《太阳》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课文的中心句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中心句子去理解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需要太阳的?动物失去了太阳,会怎样?(鱼虫鸟兽需要阳光)植物如果没有太阳光产生的光合作用,能生存吗?(植物需要阳光的光合作用,才能开花、长叶、结果。)没有阳光,我们人类能不能生存?(没有太阳,就没有风雪雨露;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从课文的中心句子,层层设疑,逐句解惑,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句,也同时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