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某次班会课上,班主任刘老师策划了一次民主测评会,要求大家不记名投票选出三名“差生”。除了两名同学最近因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差生”之外,11岁的肖亮,因为被同学列举出了12条罪状,成为了第三名“差生”。班会结束后,班主任刘老师召集三名“差生”,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并让家长签字,下周一上交。肖亮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下了检讨,并交给妈妈签字,这时肖亮的妈妈才知道孩子最近情绪低落、一直逃避上学的原因。她随即询问班主任刘老师,刘老师说:“你的孩子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是大家公认的‘差生’。”当肖亮妈妈质疑这种做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孩子的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好。”

虽然肖亮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守课堂纪律,经常旷课、迟到,但这样“劣迹斑斑”的他,在音乐老师冯老师的眼里却是一个十足的“才子”,肖亮热爱音乐,尤其喜欢吉他,极有天赋。他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表演,还代表学校参赛,屡获佳绩。

(1)请用德育的有关知识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8分)

(2)假如你是班主任刘老师,你会如何对待肖亮?(7分)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1)刘老师的做法不恰当,违背了德育的原则,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首先,刘老师违背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的刘老师只看到了肖亮身上的缺点,没有看到音乐上的天赋和优势,没有做到一分为二看待肖亮,没有做到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其次,刘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肖亮同学可能表现确实有不良的方面,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音乐很有天赋,班主任刘老师没有做到针对性的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刘老师违背了德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肖亮妈妈来找刘老师沟通,刘老师并没有友好的与肖亮妈妈商量如何做好家校合作来促进肖亮的发展,违背了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总之,刘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德育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原则,这不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正确的。

(2)假如我是刘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肖亮的教育工作。

第一,挖掘肖亮的音乐天赋,利用他的优势之处去克服消极的地方,可以让肖亮负责班级的部分音乐排练和歌唱节目,待他做好之后可以进一步推荐他做班级的音乐委员,从而促进肖亮的转化。

第二,与肖亮的妈妈充分沟通,共同探讨并制定适合肖亮成长的措施和方案,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

解析:同上。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