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日常生活中“挫折”是一个常见的词汇,而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所谓心理承受力,又称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个体遇到压力时,能勇于接受现实压力的挑战,免于行为和心理失常的能力。中小学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挫折在所难免。中小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承受各种挫折,维持良好的心态以适应生活,从而健康地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成人、成才、成杰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挫折表现,通过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战胜挫折。

首先,教会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形成心理准备。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教师可用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确立以下观点: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遍性;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使人产生痛苦不安,一方面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炼;挫折承受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其次,调节学生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目标。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定的目标既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创造机会,积极获取成功体验。

再次,帮助学生改善挫折情境。一种方法是帮助学生预防挫折的发生,即让学生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评价。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的学生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第四,树立必胜信心,培养坚强意志。这是遭受挫折后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整的前提条件。意志品质坚强的人,挫折承受力要高一些,坚强的意志品质能使人克服困难,使困难不构成挫折,即使形成挫折,也能以之战胜它。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第五,指导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或方法,锻炼耐挫能力。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压力和挫折时,教师要指导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适合自己的应付方式或方法,如宣泄法、补偿法、升华法、自我放松调节等。

最后,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挫折表现,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位学生在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以足够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采用积极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战胜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解析:同上。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