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据统计,全国共有乡村教学点8.68万个,偏远地区的学校在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诸多方面与大城市的学校存在较大差距,缩小这样的差距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材料二:据统计,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能够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迅速、高效、低成本地辐射到边远贫困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进一步增加优质资源的适切性。
材料三: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将扮演智能导师的角色,使得部分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由机器人来组织与担任。学生可以和机器人对话学习外语;可以和人工智能下象棋学习棋艺。人工智能不仅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将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教育公平。
——资料来源:熊璋,杨晓哲.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9-6-1.(有改动)
(1)简要评析小明父母的强化方式。(5分)
(2)分析小明行为变化的原因。(5分)
(3)家校如何合作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5分)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小明父母对小明学习的强化方式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进行适度的调整。在小学阶段,用零花钱或玩游戏等奖励强化方式,属于外部的附属内驱力,能够让小明努力学习;但是升入中学后,通过加大外部奖励激发他努力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事与愿违,这是因为小明升入中学进入青少年时期,外部的附属内驱力强化程度减弱,取而代之的学习动机应该为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2)小明升入中学之后行为变化的原因:
①学习动机的改变。从小学到中学,小明的学习动机应该从附属内驱力,变为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但是父母没有进行改变,只是增加了外部奖励的强度。
②不应该将中学生当作“孩子”看待。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因此父母和教师绝不能将中学生一直当“孩子”看待。
③缺乏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总是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信赖,小明认为父母不太关心他,不愿花时间陪伴他,缺乏父母家庭的关爱。
(3)家校合作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①家长应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的身心状态及出现的具体问题。
②学校应对家庭教育进行一定的指导,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给予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等。
③学校和家长应保持沟通,积极配合对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