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声响的时候,学生大部分进入到教室,还有个别没有做好准备。陈老师提醒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接下来开始上课之后,老师进行了一个案例一:关于六个饼干,怎么分给三位同学。老师让学生用教具进行操作,最后面得到2:2:2的方式是最公平的,引出了本节课的一个题目:《平均分》。接下来进行了一个案例二:陈老师在公布平均分成果时,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做小动作,陈老师悄悄地提醒这位学生,这位同学迅速地回到课堂上。后来这位同学在课堂上很认真地听课,陈老师又对他进行了表扬,使得他更有了学习的动机。
(1)上课铃声和上课前老师的提醒符合了注意的哪一种品质。(2分)
(2)根据随意注意的条件,分析陈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8分)
(1)结合案例,上课铃声和上课前陈老师的提醒符合了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其中,注意的转移是指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种事物转到另一种事物上去。案例中,陈老师提醒没做好上课准备的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活动上来。
综上所述,案例中的老师做法符合了注意的转移这一品质。
(2)结合案例,案例中陈老师正确运用了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引发学生们产生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来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活动上,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第一,案例中陈老师的行为做到了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性理解得越清楚、深刻,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陈老师通过第一个案例帮助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平均数”,便能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情况下,维持对平均数学习的随意注意。
第二,案例中陈老师激发了学生的间接兴趣。在随意注意中,人的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使人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陈老师让学生们把六个饼干分给三位同学,使学生了解到了运用“平均数”就能公平地分得饼干,引发了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助于维持有意注意。此外,对于做小动作的同学来说,表扬也是一种间接兴趣。
第三,案例中陈老师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对于保持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陈老师在学习“平均数”时,通过分饼干的练习进行实际运算,边做边思考,提高了随意注意的效果,同时还防止了单调学习活动引起的疲劳和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案例中陈老师帮助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来维持学生的随意注意。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难免不碰到其它诱因或环境干扰。要克服干扰,除了需要事先采取措施,去掉一切可能的学习妨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陈老师发现学生做小动作,通过悄悄提醒帮助学生排除了干扰,同时也为其他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案例中的陈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深了学生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间接兴趣,合理组织了课堂活动,排除了外界干扰,正确运用了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