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方面,已经把发展中小学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性举措,围绕问题解决能力而开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始在全国兴起。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0分)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②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③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④知识经验。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⑤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⑥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2)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提取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区分和辨别,提高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通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一些身体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将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后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模仿。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适当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相关技能。但教师应引导学生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以什么方式练、练到什么程度、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问题解决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因此,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等对于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推理进行,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呢?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提高思维的水平。  提高思维水平主要靠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上思维训练课,另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的内容。

解析:同上。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