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如果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海洋中的最后一条鱼、小河里最后一滴干净的水、树上最后一个果子……都没有了,会发生什么?不过,绘本最后留了一线希望——小孩“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那么这“生命的种子”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吗?新冠肺炎的大面积暴发让我们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有限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然的威力。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要求孩子们记住多少自然知识或科学概念,而是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萌发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生的意识。
请结合实际,谈谈什么是自然教育,如何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9分)
自然教育,是让体验者在生态自然体系下,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体验者,如何培养体验者释放潜在能量,培养如何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衡发展的完整方案;是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所有个性化问题,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强者的教育模式。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通过教育教授关于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自然,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其次,带孩子回归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帮助引导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接近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敬畏自然。
第三,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树立学生节约用水,杜绝食物浪费,垃圾分类等意识,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观念。
第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学生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家校配合,更好促进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理念,更好践行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