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都听懂了,但是课下作业不会做,对于“听就懂,做题不会”这种现象进行论述。
“听就懂,做题不会”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的教学和学习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听就懂”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方法能听明白,无认知障碍;“做题不会”就是指学生不会做书本上的习题、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和考试试题。
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应当从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分析:
(1)在认知发展上。以小学生为例,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老师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来进行有效教学。
(2)在教学方法上。很多理科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感知、猜想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教师上课用归纳法,学生做题用演绎法,这样就造成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思维方法的节。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就题论题,不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答题,缺少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就难以提高解题能力,更难体验解题的乐趣。
(3)在教学理念上。教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很多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从头讲到尾,讲得认真而详细,而教师的讲却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学生是在被动情况下去接受,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来学懂,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有“陷阱”的题,便会增加错误率。
另一方面,从学习的方面进行分析:
(1)从知识上看。有的学生觉得新知识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发现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部分学生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的教授,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知识变化或深化,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2)从能力上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于是解决问题陷入困境;
(3)从意志上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会遇到困难,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关系到做题的成败。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的方面三个欠缺以及学习的方面三个不足,造成了“听就懂,做题不会”的现象。教师既要克服自身的欠缺,更要帮助学生改正学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