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是来自农村的一名初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农民,他们每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小张提供好一点学习条件。小张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临近考试时,小张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
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小张在临近考试时出现状况的原因,并论述采取教育策略。
结合材料,小张在临近考试出现状况是因为学习动机过高造成的。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材料中,小张为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回报父母,在考试的时候学习动机会增强,这样会使得学习效率下降,造成成绩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的现象。
教师应采取的教育策略有: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气平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主观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