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是某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在他的班级里,气氛轻松,学生们他的方法既有趣又有效。下面是张老师自己阐述如何运用强化来鼓励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我在班上总是用玻璃球强化学生好的行为。我有一个空玻璃瓶,当学生表现得很好时,我就往瓶子里放一个玻璃球。例如,其他老师来我们班讲课或者我们的学生去图书馆时,学生们如果很快安静下来,安心听讲,我就会给他们一个玻璃球。我的准则就是他们不能向我要玻璃球,而是我告诉他们坐姿要端正、进行消防训练时不能说话,这些都是应该做到的。我一周可能会给全班同学2-3次玻璃球,可以说是一种变化的程序。当瓶子装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联欢会,给他们看一会儿卡通片,我还会给他们带来冰淇淋或者其他好吃的东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强化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结合该材料谈谈强化对于课堂管理的意义。(5分)
(2)斯金纳在实验研究中所安排的强化程序有哪几种?哪一种或哪几种效果最好,这个材料中,张老师所采用的是哪一种强化程序?(5分)
(3)结合该材料指出强化物有哪几类?(4分)
(1)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在使用正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材料中老师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奖励一个玻璃球,通过增加玻璃球这样的愉快刺激来管理学生,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得学生好的行为出现。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可行的,可以增加学生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维护课堂纪律和学生的行为习惯。
(2)斯金纳在实验研究中安排了五种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定时强化、不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和不定比强化。其中不定时和不定比强化最好;在材料中,张老师采用的是不定比强化,因此效果很好。
(3)所有对行为具有加强作用的物体或活动等都是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食物类,如该材料中的冰淇淋或者其它好吃的东西。
②实物类,如奖状、玩具、铅笔等。
③语言类,如表扬等。
④代币物,如该案例中的玻璃球。
⑤喜好的活动,如该案例中的联欢会、看卡通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