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怀也要进入新阶段。据有关机构统计,汶川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非典”疫情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害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遭遇亲人去世,个体创伤会持续很久。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们应该给予未成年学生怎样的辅导,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之一,随着今年疫情的扩散,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所以在此期间对学生心理辅导应该体现立德树人、德育优先,彰显学生生命价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每天陪伴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对疫情的心理防御。疫情下的心理辅导主要目的并不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去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教会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做出当前最好的选择,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富强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向医护英雄、奋发图强的人学习。
第二,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将教育合力紧密结合,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不是心理学专家,也可能不是科班毕业,但现代科技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用上相关视频、音频资源库,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利用传统媒体节目、网络报道、新闻事件等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的过程中,做到心灵的成长;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
第三,利用心理辅导的多项技术,运用共情技术,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面对现实生活。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发自真心、自然流畅。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心理辅导都一定要真心为学生提供倾听、陪伴、关注等支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卡壳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一旦卡壳我们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场景一定要自然流畅、契机契理,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强人所难。第二,心心相印、同频共情。疫情期间虽然每个老师不能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和学生面对面、手拉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线上活动心连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关键时刻多给学生一些“及时雨”,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随地都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学生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第三,随机应变、直指人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不能刻舟求剑,墨守成规,要根据学生的“口味”和心理状态随机应变,精选能够体现我们想法的视频,经过剪辑、编辑后分享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贴心视频或听定制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才会自然而然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用社会和家庭力量,共同建设好学生的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