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先高声朗读这首脍炙人口的文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话音未落,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哪里容得下那么多人?”老师毫不耐烦地说:“某某同学,你总是喜欢这样钻牛角尖,学习成绩怎么好得了。”学生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用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得当,如果你认为不妥,请为他设计处理办法或策略。
(1)根据课程与教学原理,该教师的行为不当,具体原因如下。
①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表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材料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直接批评,不回答学生的问题,显然没有发挥教育机智。
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表明,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该教师的行为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当众批评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③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材料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直接拒绝回答,并没有起到教师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作用,过度强调教师权威。
④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材料中教师面对提问毫不耐烦,并用讽刺的口气和话语斥责学生,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根据课程与教学原理的相关分析,该教师的行为并不得当。
(2)我认为,这位青年教师正确的处理办法和策略如下。
①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材料中学生的提问很有创造性,首先教师应该听取学生发言,对于其积极踊跃的态度予以表扬。
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材料中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威,秉持着“教师中心论”,该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③在鼓励学生发言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真正结合教材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发挥教育机智。材料中面对学生突然的提问,教师应先予以表扬,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教学重点,可以诙谐幽默地回答学生:“作者笔下的邮票就可以呀,如果不相信,可以继续跟着老师阅读课文。”
④要把学生的发言当成鲜活的课程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与预设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都是我们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和教学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