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com
天津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
试题要求

【情境一】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情境二】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成性教学被我们广泛提倡,希望借此改变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请分析以下情境中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论述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1-10
试题答案
答案:

(1)情境一中的A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预设外的突发事件时,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反而让学生把刚刚所见所闻的内容写下来,能够有效利用突发情况,把它巧妙地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现了他良好的教育机智,也说明A老师能较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的做法也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境二中的B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预设外的突发事件时,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B老师面对突发情况时,还是坚持预设的内容,无法转换思维和转变教学内容,说明B老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还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更赞同A老师的做法。A教师的做法更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做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A教师面对学生被消防车吸引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利用学生对消防车的关注,引导他们去写下来,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预设”,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事前所做的准备以及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它具有主观性。“生成”,就是指施教者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得到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客观性。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走入新课程以后,强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弱化教师的“预设”,强化学生的“生成”。但必须明白,弱化“预设”并不是不进行“预设”,而是指准备课时,不要像以往那样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不留空间,没有弹性,就极易妨碍学生学习的“生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解析:同上。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

微信客服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客服

在线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在线题库小程序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