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老师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于是停止了朗读。台下的同学都在注视着他,课堂一片死寂。沉默中,老师微笑着开了口:“既然小明同学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我们索性都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吧!”老师率先转身,闭上眼睛,同学们也纷纷趴下来,终于课堂上传来轻而羞怯的声音,那确实是篇好作文,读到动情处,小明不再结巴,声音还逐渐响亮了起来,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教学原则有哪些具体要求?(6分)
(2)请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谈谈这一案例给你的启示。(9分)
(1)①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老师面对小明结巴的情况,采取自己背过身体、同学趴着聆听的方式帮他克服困难,这一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②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2)第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第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