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发现班级里有些同学的成绩不太理想,就和他们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他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一直和爷爷奶奶居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王老师决定,如果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较期中成绩有很大的进步,就给予他们奖励。
问题:请从动机理论的角度评价王老师的行为,并谈谈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从动机理论来看,王老师合理地运用了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
①强化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该观点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材料中,王老师决定奖励在期末考试中获得较大进步的同学,以奖励作为强化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符合强化理论。
②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材料中,这些同学父母不在身边,归属与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王老师主动找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谈心,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并在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后,决定对他们的进步进行奖励,让学生们感受到来自校园的关爱。这有利于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实现。
(2)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主观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