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理论名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理论名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两者都是条件反射理论,可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区分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从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中得到解答。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巴甫洛夫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自己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
如何来区分这两类行为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中找到答案。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狗对于铃声的条件反射实验:狗一开始对铃声没有任何发应,仅仅是引起了狗的注意,而随后持续不断地将食物和铃声结合反复呈现给狗,一段时间后,狗听到铃声以为会有食物,就开始流唾液了,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再来看看斯金纳的实验,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小箱里,小箱里有一个杠杆,按一下杠杆就会弹出一粒食丸,小白鼠偶然间按压了杠杆并获得了食丸,此后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越来越多。
上述两个实验都在描述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巴甫洛夫的实验可以概括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斯金纳的实验可以概括为反应强化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斯金纳所研究的操作性行为要比巴甫洛夫研究的应答性行为更具自发性,是自发的做出某个行为(小白鼠按压杠杆),然后得到强化(获得食丸),此后这种自发行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概率增加)。巴甫洛夫研究的应答性行为相比较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就比较被动,狗一开始对铃声没有任何反应,只是随后将食物和铃声同时呈现给狗,一段时间后,狗才对铃声有了反应(流唾液),即条件反射建立起来。
在区分了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理解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就容易多了。巴甫洛夫理论核心即为条件反射的建立——获得,以及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这两个过程。而斯金纳则主要研究在自发的做出操作性行为之后,得到相应的强化,即强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