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的含义、美的产生和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

  2.通过欣赏、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

  3.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美的观念和审美的形式法则。

  难点: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理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漫步”博物馆。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你已经置身博物馆,对着玲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你会有哪些疑问呢?你会不会问这样一幅艺术作品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寻常的画布、画笔和颜料,一经艺术大师自出机杼的运用,就产生那样迷人的效果,乃至价值连城?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顺势导入课题——《什么是美术作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

  1.艺术源于——美

  提出问题:什么是美呢?美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所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可以产生欣喜愉悦的心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上古之时,人们便注意到了美好形象,某些事物或者某些形式,喜欢的人多了,于是,便自然成为美的,而那些令人讨厌的便成为了丑的。

  2.出示陶器图片,思考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艺术与实用相结合;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后来延续这种稳定、均衡的法则,在汉字中得到普遍运用。

  活动三:形式分析

  1.艺术美的滥觞——陶器

  欣赏作品《彩陶鲵鱼纹瓶》,思考问题:结合美的产生说说这件作品有怎样的形式之美?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先民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器物重心在中轴线上才放稳。于是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这种上小下大、中轴对称的原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美感。

  师:欣赏汉字作品,同样遵循此规律。除了重心之美之外,继续欣赏作品,说说你还看到了哪些美?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均衡、对称、交叠、连续)。

  2.探索封尘之美

  师:非洲的面具原本是非洲土著在宗教中使用的道具,但是从20世纪早期以来却成为欧洲艺术家最喜爱的美术收藏品,甚至对现代主义艺术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的内容,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艺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得到了凸显。这种现象在民间工艺中特别明显,如木板年画、月份牌年画。

  3.出示木板年画《女十忙》,观察图片描绘了怎样一个场景?说说构图形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总结:描绘了当时妇女从事轧棉、弹花、纺纱、织布等情景,构图饱满、色彩强烈。

  活动四:总结领悟

  出示《林黛玉与贾宝玉》(年画 纸本)。提问: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

  总结回顾:构图饱满、色彩强烈,工笔仕女画,借鉴西方素描和水彩技法。美无处不在,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活动五:比较鉴赏

  教师展示(民居院落一角)多幅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特点。

  活动六:小结作业

  总结: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通过美术学习美术鉴赏,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被美术史肯定的美术作品,同时要关注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自觉地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四、板书设计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