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列宁在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探索成就,能正确评价列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自主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列宁的智慧果敢、革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列宁在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探索成就。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前面我们学习到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飞跃,开创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那在制度、政权建立之后,列宁会采取什么措施稳固政权?发展落后的经济?又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引导设问:就像刚才提到的苏俄政权虽然建立了,但是却面临一系列困境,比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白卫军的叛乱。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旧知回答:签订《不列斯特条约》退出了一战,但在战后还是面临着外国的武装干涉。
教师设问: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列宁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等等。
教师展示史料并追问: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何效果?最终的结果如何?

学生分析归纳:这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教师强调:其实这项措施是列宁想用计划命令的办法,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它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一条正确的过渡途径,而是一种应急措施而已。因此,随着内战基本结束,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已面临危机,比如农村地区开始发生暴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等。
2.新经济政策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当年苏俄的报刊报道并设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决定实行有秩序的退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是怎样的?
学生观看回答: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贸易上,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对比分析一下“新经济”政策相比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国情,发挥和利用市场的作用,发展商品经济。
教师强调:在探索中列宁认识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讨论:就在苏俄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却病倒了,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仍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那他探索出了哪些理论呢?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工业化建设上,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在民族问题上,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在政权政党建设上,论述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
(三)评价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提问:最终列宁还是没能逃脱病痛的折磨,在1924年初病逝。逝世后,他受到苏联人民和各国社会主义者的瞻仰。那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位伟人?


学生发言: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作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感受列宁的精神品质。
2.作业:课后思考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