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高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

发布时间:2020-01-0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列宁在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探索成就,能正确评价列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自主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列宁的智慧果敢、革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列宁在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探索成就。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前面我们学习到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飞跃,开创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那在制度、政权建立之后,列宁会采取什么措施稳固政权?发展落后的经济?又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引导设问:就像刚才提到的苏俄政权虽然建立了,但是却面临一系列困境,比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白卫军的叛乱。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旧知回答:签订《不列斯特条约》退出了一战,但在战后还是面临着外国的武装干涉。

  教师设问: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列宁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等等。

  教师展示史料并追问: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何效果?最终的结果如何?

  

 

  学生分析归纳:这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教师强调:其实这项措施是列宁想用计划命令的办法,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它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一条正确的过渡途径,而是一种应急措施而已。因此,随着内战基本结束,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已面临危机,比如农村地区开始发生暴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等。

  2.新经济政策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当年苏俄的报刊报道并设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决定实行有秩序的退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是怎样的?

  学生观看回答: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贸易上,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对比分析一下“新经济”政策相比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国情,发挥和利用市场的作用,发展商品经济。

  教师强调:在探索中列宁认识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讨论:就在苏俄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却病倒了,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仍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那他探索出了哪些理论呢?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工业化建设上,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在民族问题上,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在政权政党建设上,论述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

  (三)评价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提问:最终列宁还是没能逃脱病痛的折磨,在1924年初病逝。逝世后,他受到苏联人民和各国社会主义者的瞻仰。那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位伟人?

  

 

  学生发言: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作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感受列宁的精神品质。

  2.作业:课后思考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四、板书设计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