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比较常见的就是在视觉范围内的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比如,当我们室外进入电影院,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电影院内部的物体,此时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
(2)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比如,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到室外,一开始觉得阳光刺眼,但过了一会儿又感觉视觉恢复了正常。
感觉适应不仅存在于视觉中,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存在适应现象。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来说,这种对比可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比如,我们总觉得黑人的牙齿比较白,是因为我们在看其牙齿时,同一时间有其肤色做对比。
(2)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比如,先吃酸的橘子再吃甜的糖果,会觉得糖果比平时更甜。
三、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未消失而暂时保留的现象。比如,当注视着发光的灯泡一阵后,闭起眼睛,在黑夜中就会感觉有一个灯泡状的轮廓出现。
四、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1)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却后,可由其他感觉弥补。比如,盲人的视觉不好,可通过听觉或触觉进行弥补。
(2)感觉的相互作用:又称联觉,指的是感觉器官受到一种刺激后产生一种感觉的同时,又能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夸赞女孩的歌声甜美,歌声不仅能引起听觉上的刺激,而且能引起人对味觉上的反映,因此属于一种联觉的现象。
五、总结
我们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几种感受性变化规律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