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答题:2017年6月3日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静海区、武清区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单选题
1.(单选题)小明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十几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2.(单选题)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3.(单选题)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不同的()类型。
判断题
1.(判断题)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先行组织者”。()
2.(判断题)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3.(判断题)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1.(主观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专家称:网络对青少年是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分析题
1.(主观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林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了一项具体措施:每次月考成绩后5名的同学要给成绩排名前5名的同学买礼物,礼品价值不限。几次过后,有些学习差的孩子的家长虽然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怕得罪了老师,也不敢说什么;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给班级抹黑,花点钱买些小礼品就当补偿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问题:你如何评价林老师的做法?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加以分析。
2.(主观题)请结合以下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教学题目:把3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4个孩子,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该怎样分呢?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张老师的教学过程:
老师: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够不够每人分1个苹果?
学生:不够,因为苹果的个数少,人的个数多。
老师:每个小朋友得不到一整个苹果,并且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同样多,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那到底是怎样分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3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画面)
老师:先从3个苹果中拿出2个,把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就得到了4等份,每人可以先分得1大块,也就是一个苹果的1/2(多媒体演示),接着再把剩下的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也得到4等份,每人一份,也就是一个苹果的1/4(多媒体演示),这时苹果正好全部分完。你们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一大块是多少?一小块又是多少?
学生:一大块是1/2个苹果,一小块是1/4个苹果。
老师: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一共是多少?应怎样求?
学生:1/2+1/4=3/4(个),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
王老师的教学过程:
老师: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看似不那么简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究竟该怎么分?
先是小组研讨,王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先把3个苹果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共分得6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分给4个人每人一份之后还剩2份苹果。然后把剩下的2份苹果都再平均分成2份,这样便分得4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分给4个人,每人正好分得一份,并且没有剩余。这样每人分得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人共得1/2+1/4=3/4(个)。
小组2:从3个苹果中先拿出2个,把这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了4等份,每一份就是1/2个苹果,4个小朋友正好每人分得一份。接着再把剩下的1个苹果平均分成4等份,这样又得到4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又正好一份。这样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大块1/2个苹果,一小块1/4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共得苹果1/2+1/4=3/4(个)。
小组3:我们组是先想后分的。我们想,假如把这3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共分得12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正好得到这样的3份,这说明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如果把其中的2份合起来便是一大块,即1/4+1/4=1/2(个),那么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这样想之后再分苹果就容易了。,
小组4: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此题如果先求出每人分得多少苹果之后,再想是怎样分的就容易了。于是我们打破所求问题的先后顺序,先求第二问,后求第一问。即:每人分得3+4=3/4(个)苹果,这个结果可看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3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题中所说的一大块可以看作是由2份合成的,即1/4+1/4=1/2(个)苹果,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苹果。这样分就清楚了。
问题:上述案例中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各有哪些特点?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